第一章營養衛生
解放前,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經常處于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況。農民尤其如此,不少地區是糠菜半年糧,稍遇災患,成千上萬的人就要餓死。就是在較好年景,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病也相當普遍。在農業生產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平等,饑餓和營養不良在被剝削階級中仍是常見的。我國在解放后不久,黨和政府制訂了城鄉合理的食糧分配制度,人民公社的建立為發展農業生產和進一步改進分配制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毛主席提出的“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促使農業產量十幾年內連續增產,副食品Et愈豐富,人民生活和營養水平不斷提高,典型的營養缺乏病已基本上消失。為了充分發揮食品中各種營養素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開展食品衛生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人體需要的營養素主要是蛋白質、醣、脂肪、各種無機鹽、維生素;水和粗纖維也是人體不可缺乏的。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一部分營養素變成機體的體液和細胞成分;一部分經生理氧化產生熱量,以供機體生長發育和活動的需要。因此,營養素的功能是構成軀體,修補組織,供給熱量,補償消耗和調節生理機能等等。
- 相關文章:
肉的化學成分和營養價值 (2013-8-18 12:29:7)
凍結食品中的微生物 (2013-8-16 11:47:38)
微生物水分的活性 (2013-8-16 11:39:36)
微生物與水分的關系 (2013-8-16 11:32:54)
微生物與氧氣的關系 (2013-8-15 11:28:54)
殺菌和抑菌 (2013-8-14 10:58:35)
低溫與微生物的關系 (2013-8-14 10:48:31)
囪酶酌作用引起的食品變質 (2013-8-13 10:32:25)
由微生物的作用引起的食品變質 (2013-8-13 10:26:41)
酶的命名 (2013-8-12 10:16:40)
各種因素對酶的影響 (2013-8-12 10:13:53)
酶的特異性 (2013-8-11 10:10:41)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