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在凍藏過程中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肉類凍藏中的化學變化取決于凍藏溫度,溫度越低,各種化學變化及酶解過程隨之削弱,平均每降低10℃,變化強度減弱l/2~1/3。1.脂肪變化。在低溫下,雖然氧的活化能力大大削弱,但仍然存在。因而脂肪依然受到氧化,特別是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脂肪。在各種肉類中,家畜的脂肪最穩定,禽類次之,魚類更次。而家禽中以豬脂肪最不穩定,因此凍藏溫度不宜高于一15℃,以一18℃以下為宜。如在一8℃下凍藏的豬脂經6個月后,其表面變成黃色,并有脆味,經12個月后,這種狀況可深達2.5~4毫米。在一18℃以下凍藏時雖經一年,也無變質的征象。
2.蛋白質變性。凍肉在凍藏時,蛋白質變性仍在繼續。隨蛋白質膠體中水分析出,其質點逐漸集結而凝固。凍藏溫度越高,蛋白質變性越強。凍藏中蛋白質分解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隨著糖原分解,乳酸增多,肉的pH值向酸性方面變動。貯藏6個月后,肉的pH值為5.6~5.7。
(二)物理變化凍肉在長期貯藏中,表面干燥而使肌肉組織變薄,肌纖維在垂直切斷時彼此容易分開,脂肪呈顆粒狀,易于破碎;凍肉顏色逐漸變暗;庫內溫度波動引起肉體表面水分蒸發,肉的重量減輕。
(三)組織的變化凍肉在凍藏時組織變化同凍藏溫度和凍結時條件有關。組織變化主要是冰結晶的變化——再結晶。凍藏庫溫度波動是引起再結晶的主要原因。庫溫升高時,纖維中間的冰晶融化,隨即透過纖維膜擴散到纖維的間隙中去。凍庫溫度下降時,這部分水就在纖維間隙內發生再結晶,從而使原冰晶體積增大。如果庫溫又升高,纖維內外的小結晶都先融化,融化的水因蒸汽壓不同而積聚在大晶體周圍,溫度再下降時,這些水分即凝結在大結晶體上,晶體體積再增大,使組織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當凍肉解凍時,冰結晶所融化成的水分不能為肉體吸收,造成汁液流失。
(四)微生物的變化在低溫凍庫里,微生物是不會生長繁殖的。如果凍肉在凍藏前已為細菌、霉菌污染,或因凍藏條件不好,溫度波動,凍肉表面尤其是在融化的地方會出現細菌或霉菌的菌落。凡是有霉菌生長的凍肉,須進行化學和細菌檢驗,認為合格時,才準食用。
- 相關文章:
果菜類的凍藏工藝 (2013-9-5 16:37:31)
水果類的冷藏工藝 (2013-9-5 16:34:14)
魚及魚制品的凍藏 (2013-9-1 15:40:59)
魚的燙漂冷卻法 (2013-9-1 15:34:23)
魚的微凍保鮮 (2013-8-31 15:30:20)
凍禽在凍藏庫中的堆放形式 (2013-8-26 10:39:16)
禽的凍結與冷藏 (2013-8-26 10:35:53)
凍藏條件與方法 (2013-8-24 9:39:47)
肉類凍結過程中的生化變化 (2013-8-24 9:25:50)
肉類凍結過程中的物理變化 (2013-8-23 9:20:38)
冷藏的目的 (2013-8-20 14:30:55)
乙酰化單甘油降低肉冷卻干耗法 (2013-8-20 14:26:52)
- 留言列表: